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行業與信仰—台灣行業神之士篇

本帖最後由 呼叫伙伴 於 2012-10-9 20:44 編輯

行業與信仰—台灣行業神
行業神,即為行業守護神,是同業者共同信奉的神祇,用以保護自己與同行的相關利益。這些與該行業特徵,有一定關聯性的神靈,俗稱「祖師爺」。透過對行業神明的共同祭祀,不但可以團結成員間的向心力,更能祈求祖師爺神力庇祐,來增進所屬行業的繁榮與發展。
台灣的「行業神崇拜」,包括行業與信仰兩大範疇。民間信仰的祭祀重點,在於得到神明庇祐,多數人都相信「有燒香,有保庇」,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各行各業裡,借助宗教與信仰,來獲取可能利益的功利思維更是鮮明。為了能在行業裡成為翹楚,除了依靠自身努力,當然也得透過專職神明的庇護,來實現所求。因應各行各業的需求,自古以來,三百六十行中即有行業神的祭祀傳統。所謂「也著神,也著人」,反映的就是天人相應的觀念。由於從業人員趨吉避凶的心理,也讓行業神的信仰,建立極為穩固基礎。
行業神分類,可依照神明來源的不同,進行區分。例如:真有其人的蔡倫,因為發明造紙術,被製紙業尊奉為祖師。另外,也可能是本為天神,被附會推崇為祖師者:如灶君本為爐火之神,所以廚師奉祀灶君為祖師爺。除此之外,也可由行業本身的業務性質來區分。許多工、商業或是其它專門職業,所供奉的行業神多為此類行業的發明者,例如:造酒者奉祀杜康、梨園戲班奉祀唐明皇(西秦王爺)等。
一位神尊,並非僅能作為單一行業的守護神,例如:木匠和瓦匠,都以魯班為祖師爺。中藥業者與農民,因相傳神農氏教導人民種植五穀,以及「神農嚐百草」之傳說,都供奉神農大帝為祖師爺。至於鼎鼎大名的媽祖,在神格提升至「天后」的崇高地位後,已經擴展成無所不能的全能之神。她,既是航海之神、漁民之神,更是台灣全民的守護神。而身兼多職的土地公,既管理土地,也護衛鄉里,除了看守墳墓、照顧田園,又兼負礦業與商業的經營發展,可謂多職多能全方位服務。
台灣的行業神除了士、農、工、商四大類之外,還有其它特殊類別,例如醫療、占卜、特種行業……等等,都擁有各自的行業神。這些祭祀傳承,不但反映出行業與行業神的特殊緊密關係,也凸顯台灣獨特的民間信仰與社會人文特色。

1.文昌帝君
文昌,本為星官名,包含六顆星,即斗魁(魁星)之上六星的總稱。古代星相家視文昌星為主掌大貴的吉星,道教又將它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,稱為「文昌」。而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產生與盛行,文昌星君也成為士人學子們崇拜的文學神。
有關文昌信仰的發展,由最早的星宿崇拜轉變成為帝君的人格神形式,與晉朝時戰死後被封為「梓潼神」的張亞子傳說有關。後來,在宋朝道士以假托梓潼神降筆而編撰的《清河內傳》中,成為被玉皇大帝任命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之神。至此,文昌星與梓潼帝君即因同樣主掌了功名祿位而逐漸二合為一,成為現今普遍的文昌帝君信仰。
在台灣,文昌帝君尤其受到考生的信奉,每逢考期將屆,包含基測、學測、高普考、證照考試…等,都能看到考生們準備著具有象徵意義的供品來到文昌廟內祭拜,如取諧音相近的「包中」—包子與粽子、象徵「聰明」的蔥、「勤奮」的芹菜、「好彩頭」的菜頭,並將准考證影本放置在供桌上,一一虔誠默禱,祈求能得到考試之神的眷顧與庇祐。
在信仰的盛行之下,文昌帝君也有擴充成「五文昌帝君」的祭祀形式,即合梓潼帝君、關聖帝君、孚佑帝君(即呂洞賓)、魁星、朱衣等五位文武全才的神明一同祭祀,以守護讀書人的前途。此外,也有將宋代的朱熹、周敦頤、程頤、程顥、張載等五位理學家合併為「五文昌」的祭祀形式,一起接受信徒的祭拜,此點也反映了宋代理學家對後世讀書人的影響力。
2.孔子
俗稱孔夫子、孔子公,被奉為儒家的開創者,提倡有教無類,積極推動教育工作,對後代的學術影響至為深遠,因而被尊為「至聖先師」,成為學生與教師的守護神。過去孔廟在春、秋二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,現今則在孔子的誕辰日國曆九月二十八日舉行,政府定名為教師節,以感念孔子的德化。
祭孔大典又稱為「釋奠禮」,釋、奠都有陳設、呈獻的意思,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、舞蹈,並且呈獻牲、酒等祭品,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。根據《禮記》<文王世子>的記載,早在周朝時,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,來表示尊師重道之意。但當時先師,並非指特定的單一對象,凡是對教育有貢獻而已經過世的教師,都是師生祭祀的對象。
由於孔子對教育的貢獻與影響,魯哀公在其死後第二年(西元前478)便下令在曲阜孔子舊宅立廟,將其生前使用的衣、冠、車、琴、書冊等保存起來,並且按歲時祭祀,這是諸侯祭孔的開始。而後,釋奠的對象逐漸以孔子為主,至隋朝,孔子被尊稱為「先師」以後,釋奠便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。至今,每年的祭孔大典仍舊是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,總統與中央及地方官員都會參與祭拜。
民間過去有「拔智慧毛」的習俗,認為將祭孔大典上的牛羊身上的毛拔回家後,便能增長智慧,因此,每每造成學生或家長爭奪拔毛的現象。現在已經取消拔智慧毛的習俗,改以麵線取代,象徵增長福壽,但已非原本所代表的開智慧意義。
3.魁星
魁星,又名魁星爺、大魁夫子、大魁星君,源於古代的奎宿崇拜,為讀書人的守護神,也是「五文昌帝君」之一。
魁星,原為奎星,為北斗星的「璇璣杓」,即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。為星官名,屬於二十八星宿之一,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,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,即「奎主文章」。「奎」與「魁」同音,都有「首」之意,因而被「魁」字取代,在望文生義下,附會出「鬼」搶「斗」的詮釋,以「鬼之腳右轉如踢北斗」的形象化,塑造出一赤髮藍臉的鬼,站立在鰲頭之上,一腳向後翹起如大彎鈎,一手捧斗,一手執筆的造型,以筆點定科舉中試者的名字,此即「魁星踢斗,獨占鰲頭」的由來。所以,在科舉中第也稱為「魁」,如進士的狀元及第稱為「大魁天下」,即「魁甲」,而舉人第一名的解元,又稱「魁解」,歷來的讀書人都有奉祀魁星的信仰習俗,期求能奪得科試及第的榮譽。
有關魁星的信仰起源已不可考,可知的是在宋朝時期便已開始流行,當時有「魁星樓」、「魁星閣」等建築遍佈各地,在樓閣內端坐一尊魁星踢斗的塑像,提供讀書人求拜。而隨著科舉考試的普遍盛行,寒窗苦讀的窮苦學子也希望能得到魁星爺的眷顧,因而出現了魁星踢斗的畫像,以提供學子們貼掛在書桌之前,以安撫考前的焦慮心情。
至今,儘管科舉考試已經不再,取而代之的,是各種大大小小、名目不一的分類考試,但不論是升學或是求職,對應考者來說,「奪魁」的期望依然不變,因而魁星的崇拜仍受到考生們的歡迎。
local]1[/local]
附件: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