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在康熙字典上,中文有四萬多字,每個字都是一獨特的個體,字與字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關係存在。
現在所傳衍下來的文字,是歷代的學者不斷地整理歸納詮釋,到今天才能有這樣一個規模。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(其書共十四篇,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,以小篆為主,按字形義類分立五百四十部,每一字下先釋其義,次解其形,其下又引不同於小篆之古文、籀文、小篆等體及通行俗書,共一千一百六十三字。),到宋朝,有鄭樵的六書略,依六書分類;歐陽修的集古錄,趙明誠的金石錄,都對文字的整理分類,有很大的貢獻。清朝由於政治因素,研究文字學的風氣達到鼎盛期,有阮元作積古齋鼎款識,考識甚詳。此外,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,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都是文字學史上貢獻卓著之書。民國以後,以羅振玉、王國維、章炳麟等亦均有其著述。

國語的音只有一千三百個,而文字有幾萬個,古人歸納了一套造字法則,即是六書:「象形,指示,會意,形聲,轉注,假借」。其中對後世造字貢獻最大的就是形聲字了。
形聲是一半用形,一半以音的功能結合字。由於象形字體本身己具備讀音,所以形聲字並沒有增加「字形」本身的複雜性,而僅僅提供了字形的組合原則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