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積分
- 1692
- 來自
- 台北市
- 在線時間
- 127 小時
- 最後登錄
- 2015-5-24
|
1樓
發表於 2013-4-4 09:13
| 只看該作者
沒有「輸在起跑點」這回事
本帖最後由 呼叫伙伴 於 2013-4-4 09:19 編輯
洪蘭:別急,沒有「輸在起跑點」這回事
好幾位媽媽向我抱怨說放暑假反而比開學時更忙,每天忙著接送孩子上腦力開發班、潛能開發班、才藝班,接接送送,孩子還不感激,整天扳個臭臉給他們看。我問她們何苦來哉,她們異口同聲說怕沒有及時找出孩子潛能,誤了他的前途,讓他輸在起跑點上。我聽了很詫異。這裡面有好幾個迷思。
巴特康納(Bart Conner)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美國男子體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。他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,有一次在家裡頑皮,倒立用手走路,他爸爸看見了,覺得很有趣,客人來時,便叫他出來表演,這一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,用手上下樓梯。在學校裡,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,他沒有別的特長,便常在教室中耍寶、倒立行走。有一天被體育老師看到了,覺得他有天份,便帶他去參觀體操訓練中心。他一眼看到平行桿、單桿和木馬就知道這是他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,便回家懇求母親讓他去練體操,那天他十歲。
一開始,教練不收他,嫌他彈性不夠、骨頭不夠柔軟,但是他鍥而不捨的苦練,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(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)。巴特自己說「一分天才、九分努力」,他是苦練出來的。
任何領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,孩子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,我們給他莫札特的環境,他會成為莫札特。他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,但是沒有莫札特的環境,「生命自己會找出路」,他的過程會坎坷,但是他還是會成為莫札特。我們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,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,這時親子雙方都很痛苦:父母會很失望,覺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,孩子會很痛苦,知道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。巴特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,可以有很大的成就。
在神經學上沒有「腦力開發」這回事,大腦大約三磅,佔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,卻用到我們身體百分之廿的能源,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,它是不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在工作,其餘的百分之九十閒閒沒事幹的。大腦是用進廢退,盲人沒有用他的視覺皮質,在實驗上已發現,盲人在讀點字時,視覺皮質被觸覺徵召過去用了。連把正常人眼睛矇住五天都會開始改變他的視覺皮質,去做聽覺、觸覺方面的事,大腦怎麼可能放任百分之九十不做事?
在神經學上也沒有「輸在起跑點上」這回事,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,一九九九年發現管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元來,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的連接。
教養孩子是順其天性即可,柳宗元說的好,「其根欲舒,其培欲平,其土欲故,其築欲密」,種下去了,不要時時挖起來看,耐心等待,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實來回報你。
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(本文原刊載於《聯合報》2009年8月12日,授權天下雜誌群使用。)
洪蘭:讓孩子做五分鐘的傻瓜
J. K.羅琳說,不能犯錯,不如死了算了。但我們的教育卻不允許孩子犯錯,剝奪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。
最近台灣學子頻頻在國外的創意比賽中得獎,得獎的多半是原有器物的改良,比較少概念上的突破。前幾天,我去歐洲開會,與一位來台訪問要回歐洲的學者同機,我就與他談了起來。他答道,「因為你們的教育強調不能犯錯。」啊!真是一針見血。
愛因斯坦曾說,「從來沒有犯過錯的人,是從來沒有嘗試過新東西的人。」我們的教育的確不允許孩子犯錯,不管年紀多小,有錯就要罰,所以學生都不敢輕舉妄動。我們心目中的好學生是聽話、老師怎麼說就怎麼做的孩子。
甘地說,「不包含犯錯的自由,是不值得擁有的自由。」人只有在安全的環境裡,才敢把心裡的話說出來。若是說出來會成為笑柄,孩子是絕對不開口的。難怪台灣學生上課,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問,因為怕被別人嘲笑怎麼這麼笨。這是不對的,不懂裝懂才是傻。
我們必須改變不良的學習環境,告訴孩子:沒有什麼叫笨問題,開口問了,了不起做五分鐘的傻瓜,不問,做一輩子的傻瓜。不該嘲笑誠實面對自己、不懂就問的同學。
這種不允許孩子犯錯的求全心態,已造成了社會上很多悲劇。例如前一陣子,有學生掉到河裡,他的同學因怕挨罵而不敢出聲求救,錯失了救援的先機。其實,過錯是暫時的遺憾,但是錯過是永遠的遺憾。
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。」就是聖賢,也會有過,所以顏習齋才會說「惡人之心無過,常人之心知過,賢人之心改過,聖人之心寡過。」他並沒有說聖人就「無過」,因為這是不可能的。
《哈利波特》的作者J.K.羅琳就說,「人活著就不可能不犯錯,若是要活的小心翼翼、不能犯一丁點兒錯,倒不如死了算了。」
這個不健康、不合理的舊觀念,不但扼殺了我們孩子的創意,同時也犧牲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生活的樂趣。試想,整天在大人監視的眼光下討生活,隨時都要擺出最好的一面,以免挨罵,生活變成只求無過,不求有功的話,怎麼會有樂趣?又怎麼可能有創新出來?
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壓抑後,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,一旦失去了主動追求的熱忱,學習的效果也就消失殆盡了。
被譏笑是很多人忘不了的傷痛,相信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都有在週會時,被罰站司令台的經驗。我不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會發展成這樣。古人不是說,「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嗎?從經驗中得來的知識才是最持久的,為何剝奪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呢?
其實,我們允許孩子犯錯,他對別人的錯才會容忍,這個社會才會和諧,人才會快樂。人生不滿百,又何苦天天找別人的碴,滿足自己的虛榮心?
這位教授的話如同當頭棒喝,讓我看到目前教育的迷思。給孩子一個安全、不被嘲笑的學習環境,是刻不容緩的事了。要想台灣的孩子有創意,先解開這個緊箍咒吧!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|
附件: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
-
1
評分次數
-
|